地址
台灣,台北市,110信義區,福德街212號

倉庫開放時間 (GMT+8)
星期一至星期六: 早上10點 - 晚上8點

購物車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新手挑選拳套的6個建議

買到不適合的拳套,對新手來說是個大災難。看完這篇文章,你會對挑選拳套有更進一步的認識。

前言

大多數人接觸到的第一顆拳套,會是場館內的公用拳套。

體驗課後,許多學員基於衛生考量,會購買個人專屬的拳套。他們可能會從場館購買,或是聽從教練的建議做選擇。喜歡做功課的學員,則會自己上網找資料。

然而網路上的資料,也有偏頗某些品牌的可能。

眾說紛紜,究竟誰說的才是對的呢。下面我們會慢慢做解釋。

1.拳套盎司數

為了保護學員的手,許多教練會善意的推薦大盎司,拳峰偏厚的拳套。
這樣的推薦,出發點是好的,但不太正確。

如果你仔細觀察,很多從一開始就戴大盎司拳套的學員,他們出拳往往是指關節先接觸到打擊面,而非拳峰。很多拳套的配重會落在拳峰上,而人體是由省時費力的槓桿驅動。

對沒有拳擊經驗的新學員來說,要揮舞起大重量是非常吃力的,更遑提還要保持戰鬥姿勢。
既要負重又要把手舉高,傾向於用手臂出拳的學員,會很自然地聳肩,讓手可以拿得更高,再讓手藉由位能下落。

對學員來說這種方式更省力,更容易打到教練的手靶。
然而,只要在這種狀態下獲得了成就感,未來的習慣只會更加難改。

因為出拳的角度是從高往低,像標槍一樣往下插,手指節勢必會先撞在打擊面上。
指節相對拳峰來說,活動度較好,但是抗衝擊的能力差非常多。
就好比不小心用腳趾和足跟踢到櫃子,疼痛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。

要用來保護拳峰的厚填充,卻潛移默化的在傷害指節。

推薦新手的第一副拳套,可以從小重量,填充不要太厚的拳套開始。
用力打沙包手當然會痛,所以更要精準控制自己的身體。
等到有陪練需求,再購買大重量的拳套來保護陪練夥伴。

如果預算不充足,也可以退而選中重量的拳套作為長期使用。

對大量級的拳友,拳套重量就沒有這麼明顯的差異了,選擇自己戴得舒適,手感佳的作為第一副拳套就可以。後續選擇陪練拳套,拳套厚度也不會是唯一參考,而是要看拳套整體的等效厚度。

2.拳套類型

根據你練習的武術去選擇拳套/品牌,拳擊就用拳擊手套,泰拳就用泰拳拳套。
每樣東西都有它的使用範疇,泰拳拳套打擊容易傷手腕,拳擊手套箍頸手腕活動度不夠。
每個品牌都有他們的定位,購買非專項的裝備,較有可能產生問題。

3.拳套版型

拳擊手套種類繁多,為方便區分,筆者大致將它們分為以下四類:

1.AIBA/IBA/業餘拳套
拳峰厚度最厚,但配重往往是失衡的,使人出拳重心容易跑偏,從而達到減緩殺傷力的功效。
缺乏手腕支撐性,需要較有經驗的拳手才能很好的操作。

2.訓練拳套
拳峰會明顯感到包覆,填充的軟硬程度介於沙袋和陪練,兩種用途都算堪用,
是預算有限的新手,可以納入考量的選擇之一。
經驗老道的拳手想轉換手感,有時候也會使用訓練拳套。

3.日式
最廣為人知的Winning就屬於這個版型,填充雖然很薄,但Q度以及柔軟度都可以抵銷掉很多衝擊。
惟填充太過柔軟,難以提供剛性支撐手腕,需要額外的加強。

4.墨式
最廣為人知的Reyes就屬於這個版型,填充很薄,穿透力超強,乳膠填充遇到衝擊會瞬間變硬,提供很好的手感反饋,但是陪練非常不友好。

4.拳套的手腕支持

對新手來說,手腕保護非常重要。
新手的前臂若缺乏訓練,經過幾回合的練習,就容易痠脹,無法很好的握拳時,就容易折到手腕。

把手套從袖口拿起來,從手背跟手腕縫合處折成ㄑ字型的,這樣的保護性通常不太夠。
筆者會建議縫製緊湊,甚至是一體成型的拳套構造。

5.拳套的拳峰位置

這個對新手可能較難以感受,最直觀的就是,整個手臂跟地板平行,戴著拳套把體重壓在拳峰上,
感受自己的手腕是否有彎折,或是壓不到拳峰。打沙包的時候是否有折手指的疼痛感。

6.拳套的拇指設計

直拇指設計的危害,科班生最知道,甚至有人表示希望把拇指敲掉,這樣就不會吃蘿蔔了。
拳套撞擊打擊面的時候,一旦拇指無法抓握,在拳套內就無法煞車,會繼續向前衝。
這樣不僅容易造成手腕翻轉,有些人還有可能打到指甲碎裂,拇指受傷流血。

符合人體工學的彎拇指設計,可以幫助拳手叩拳的時候穩定手腕,減少震動以及翻折機會,
讓力量得以更順暢的平推送出。

結語

一個拳套的設計上,其實還有相當多的細節我們沒有提到,如果看完文章還是有疑慮,不知道如何挑選拳套,歡迎向我們詢問。
我們不會直接給你答案,而是會讓你搞懂這些觀念,讓你能夠更針對自己的理想去挑選。

如果你覺得我們的裝備設計理念很棒,
想給予我們一些資助,
好讓我們能長期發展,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